多做體能活動減患非傳染病風險

發佈日期 : 2020-01-17

體能活動不足可引致乳癌、大腸癌、糖尿病、缺血性心臟病等疾病,而久坐過長亦增加患上心血管病、二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。衞生署非傳染病處黃愷怡醫生表示,體能活動較多的成年人患上相關疾病的風險亦會減低,心肺功能和肌力一般較佳,建議市民多做體能活動。

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,一般成年人應每周進行最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體能活動,或最少75分鐘劇烈強度體能活動,或以相等時間混合進行兩種體能活動。至於5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,應每天累積進行至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體能活動。我們日常以步行或踏單車往來、工作、做家務、遊玩和娛樂時的活動,都屬於體能活動,這些活動由骨骼肌肉所產生,並需要消耗能量。

世衞建議每周進行體能活動

黃愷怡醫生表示,體能活動的劇烈程度,可由說話速度反映。一些中等強度的活動,包括急步行、抹地、洗擦浴缸等,活動時仍能如常說話,但不能唱歌。如果劇烈強度活動,包括跑步、快速游泳、打籃球、踢足球等,活動時呼吸會變得急促,而且不能如常說話。她續稱,我們每日都會步行,步行這項體能活動可以隨時隨地進行,而且不需要場地及設備,對大部分成年人來說,只要每分鐘行100步,就可達至中等強度的體能活動。

她指出,有充分證據顯示,體能活動較多的成年人患上心血管病(包括心臟病及中風)、二型糖尿病、大腸癌、乳癌等疾病的風險較低,亦有較佳的心肺功能和肌力。她建議,市民應多做體能活動,並配合均衡飲食,可保持健康的體重。

研究亦顯示,多進行體能活動的青少年及兒童,普遍學業成績較好,活躍的青少年於數學或英文科獲得「A」的比率,較不活躍的同輩高20%。

九成中小學生體能活動不足

根據衞生署2014至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,結果顯示,13.0%的成年人未能達到世衞建議的體能活動量,普遍15歲或以上人士一日內靜態行為的平均時間約為7小時,當中接近兩成受訪者更表示,每日維持坐着或躺着的時間長達10小時或以上。其中,2018/19學年學生健康服務健康評估的數據顯示,中、小學生體能活動不足比率更高達94%。

黃愷怡醫生表示,政府一直致力推動健康生活,並邀請不同持份者合作,鼓勵更多人將體能活動變為生活的一部份。政府於2018年5月發表《邁向2025: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》,當中公佈9 項須在2025年或之前實現的本地非傳染病目標,包括目標三:青少年和成年人體能活動不足的普遍率相對降低 10%。

她表示,為鼓勵市民增加體能活動,衞生署於2018年底展開「健康香港2025 | 郁一郁・健康啲」大型宣傳運動,透過運動吉祥物「匿獅Lion」這個原本不願做運動的「反面教材」,引起市民關注體能活動的重要,鼓勵市民隨時隨地「郁一郁」,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。

資料來源: 《成報》【醫者健談】